鹤峰网讯 (通讯员肖红霞 杨显莉 彭钰)农历六月,暑气正盛,鹤峰县下坪乡东洲村老朱包谷酒坊内,酒香四溢。数十个被盖上棉被的发酵缸内的包谷正静静等待时间赋予的浓厚滋味。金黄的包谷,软糯的酒糟,传统的技艺和独特的鄂西酒文化,全都饱含在这一坛坛清冽的包谷酒里。
勤研“秘方”酿造香醇美酒
老朱酒坊的两位酿酒师朱传坤夫妇从事酿酒行业已有6年,不仅是当地有名的酿酒大师,也是东洲村最勤快的夫妻之一。
6年酿酒经验从无到有,从不懂到精通,老朱夫妻下足了功夫。
“要想酿出好酒,学精这三个好是需要一次次试验出来的,要原料好才能醇正;要水好才能保证口感;要火候好才能出来最香的那个味儿。”
老朱介绍,原材料必须是生态有机、颗粒饱满且皮薄肉厚的高山包谷。一粒包谷,从选料、浸泡、初蒸、焖粮、复蒸、摊凉,再到拌曲、入窖培菌、发酵、蒸馏,要历经两个多月、通过数十道工序、对质量进行层层把控,最后才能形成醇香甘甜、回味绵长的好味道。
据了解,酿酒坊所在的东洲村地理环境独特、气候温差适中、富硒无污染的木林子天然泉水清甜凉爽,综合作用下的木林子保护区山脚下的酒酿品质极佳,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更是在县城受到酒友们的喜爱。
“酒香也怕巷子深”
“酒香也怕巷子深啊,以前村里道路不通,酿酒的包谷要靠人工背进来,酿造的酒又要靠人工背出去,山高坡陡,路上遍布荆棘蛇虫,很不安全,再加上本村种植的包谷供应不足,走外面买回来的成本就要增加,那个时候就是一个成本高、产量低的状态,一年下来只能图个温饱。”朱传坤说。
“产业路修到了家门口以后,我们增加设备,买的包谷都可以用大车拉到屋里,客人要酒送上门也快得很!”
近年来,东洲村在各级政府、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改善村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村内产业路,为村民们自主发展产业提供更为有利条件。
通往朱传坤酒坊的路就是其中重要的产业路之一。据朱传坤介绍,他家的包谷酒现在每年能卖出去近十万斤,每斤单价在5块到15块不等,不仅畅销鹤峰、恩施、武汉等地,还经常收到来自新疆、广东、浙江等地的订单,时常供不应求。
“酿+种+养”日子越来越红火
靠着酿酒,朱传坤夫妇不仅将自家的日子过得红火起来,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成为东洲村的新乡贤后,朱传坤在东洲村将酒酿产业逐渐发展成了一条以“酒+种+养”的联农、带农、惠农之路。
“我们七组大亮坪盛产高山包谷,朱传坤每次会优先收购这边的,收购价格也比市场价高一些。”脱贫户柳文斌介绍,自己家的十几亩地的包谷丰收后,除了养头猪过年,剩余的全都能以高价卖到酒坊。
像柳文斌一样,朱传坤长期收购苞谷的农户在东洲村就有30余户,酒坊在东洲村掀起了包谷种植热。
此外,“酒糟养殖”也逐渐变成了东洲村村民另一条致富路。
“酒糟和着青饲料喂猪,猪粪堆肥种包谷,包谷再用来酿酒,这个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词来说,叫做‘循环农业’!既保护了环境,又获得了经济效益。”朱传坤笑着介绍。
酒糟中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和酵母菌,是质优价廉的粗饲料。酿酒以来,朱传坤自己利用包谷酒糟,发展起生态养殖,目前已有60多头肥猪、近100只土鸡存栏,养殖收入预计能够达到10万元。
除了自家养殖需要外,朱传坤将余下的酒糟全部以每一百斤30元的价格卖给了周边20余户养殖户,供他们喂猪、喂牛、喂羊、喂鸡等。
如今,包谷酿酒+酒糟养殖+堆肥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让东洲村的酒香越飘越远,日子越来越美,乡村振兴越来越近。